“在家在家。”
&esp;&esp;“在家的话,出来聊聊天喽。”
&esp;&esp;喜姐一边说,一边把来时路上买的牛奶和几条新鲜猪肉拎进堂屋,跟夏哥又是好一顿拉扯。
&esp;&esp;等拉扯完,老汉往里走,“阿胜,玥玥,出来啦。”
&esp;&esp;他往前走了两步,又招呼客人:“进来坐,我给你们倒茶。”
&esp;&esp;看他这副云淡风轻模样,显然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登门了。
&esp;&esp;姜悯跟他聊起来:“阿叔,您今年多大了啊?”
&esp;&esp;“我哦,六十喽,我结婚晚,娃娃还小。一个儿子一个闺女。”
&esp;&esp;“是兄妹还是姐弟?”
&esp;&esp;“姐弟姐弟,我们家玥玥要大一点点。”
&esp;&esp;正说着话,有两个年轻人从里屋走出来。
&esp;&esp;走在前头的是个少年,才十六七岁的样子,晒得黝黑。他姐姐晚一步出来,两人年龄相仿,这女孩极瘦,很文弱。
&esp;&esp;来之前,姜悯也听陈局提过一嘴,说这位非遗传承人年纪不大。没想到这么小,应该还在读高中吧?
&esp;&esp;夏叔又出去晒菜了。
&esp;&esp;喜姐把情况一通介绍,那少年点了点头。看样子,他才是家里的话事人。
&esp;&esp;姜悯眉头一皱。
&esp;&esp;“小姜啊,这边搞定喽,”喜姐笑滋滋地说,“你再让两个人,跟我到村口二麻子家走一趟,认认路。明天起你们中午在那吃饭嘞。”
&esp;&esp;“谢谢姐,今天辛苦你陪我们走一趟了。”
&esp;&esp;姜悯道过谢,点了人跟喜姐一起去踩中午吃饭的点。
&esp;&esp;她目光落回那少女身上:“请问现在方便聊聊吗?”
&esp;&esp;那女孩点了点头,终于说了今天的第一句话:“到院子里坐吧。”
&esp;&esp;这家的屋子修得很深,越往里走,中间竟然还有一个院子。院子里堆了不少木架,其中还摆着两口大鼓。
&esp;&esp;姜悯驻足:“这就是击鼓的鼓吗?”
&esp;&esp;“对,”那少年抢先应了,拿起鼓槌,挽起袖子,用力击打了两下,演示给她们看,“春节前我们村里还组建了击鼓队,到省城去演出了。”
&esp;&esp;姜悯淡淡应了一声,又问那个女孩:“夏玥,是吧?我可以叫你小夏吗?”
&esp;&esp;夏玥点头:“可以的。”
&esp;&esp;“你会击鼓吗?”
&esp;&esp;“会。”
&esp;&esp;这女孩也拿起鼓槌,动作看似轻柔,没想到落下来砰一声巨响,节奏清晰而流畅。
&esp;&esp;她这么瘦弱,纤细的手臂里却满是爆发力,一下又一下,充满力量和美感的律动。
&esp;&esp;她弟弟夏胜抱着手臂站在一旁,冷哼了一声。
&esp;&esp;“谢谢,请问我们可以拍摄吗?”
&esp;&esp;“随你们的。”
&esp;&esp;夏玥放下鼓槌,她不太爱说话,静静站在一旁。
&esp;&esp;接下来,姜悯又问了些击鼓的事情,基本都是夏胜抢先回答的。
&esp;&esp;这少年似乎很是骄傲,给她们讲解鼓的制作、鼓槌的选择,鼓舞演出的时间,击鼓的技法,还有村内击鼓队的人,最后还给她们看了满满一墙的证书。
&esp;&esp;听说村内鼓舞队过两天要到冬陵县进行表演,姜悯忙问:“我们可以去看吗?”
&esp;&esp;依旧是夏胜回答:“可以啊。”
&esp;&esp;姜悯没搭理他,跟夏玥聊起天来。
&esp;&esp;这女孩话少又安静,有点不冷不淡的意味,但始终有问必答,非常有耐心。
&esp;&esp;那少年见姜悯挺冷淡,也不再多话,转身就走。
&esp;&esp;姜悯继续和夏玥聊天,聊到快五点,这姑娘说自己还有绣品没做。
&esp;&esp;“除了击鼓,”姜悯看着她问,“绣法传承主要是你吧?”
&esp;&esp;夏玥沉默着,点了点头。
&esp;&esp;“可是我看,证书也好,接受采访也好,更多的好像是你弟弟?”
&esp;&esp;“我不在意,”夏玥开口,眉宇间是淡淡的厌倦。
&esp;&esp;姜